已經一周沒發文了,本來想說前幾天就要完成,結果還是拖到今天(倒...
最近看到有人在問Hub和IP分享器的差別,可見網路設備對End-user來說還是太複雜了= =b
因為根本沒有機器叫做IP分享器阿....
這邊就先排除整合型的機器,來討論原型機ww
中繼器(repeater)
中繼器可以看作是"延長線",它可以延長一條纜線的訊號最大有效距離。只要先接收原訊號,重新將訊號內容組合成新的訊號,再做輸出的動作,就可以維持電纜上的訊號資料完整性。
集線器(hub)
集線器是星狀拓樸版的中繼器,但它擁有多埠的設計。它的功用一樣是接收訊號、重組、發送,不過這時有一點不同了,因為星狀拓樸是以集線器為中心連結各個裝置,所以重組後的訊號會發送到所有其他的裝置,各裝置收到封包之後會辨識內含的MAC標頭,如果是自己的封包就會收下,不是的話就會丟棄。
集線器目前已經從市場上消失了,因為它有個嚴重的缺點──會發生碰撞,集線器屬於OSI模型的第一層,是很單純的轉送硬體,一旦有很多裝置發送訊號的時候,會發生訊號重疊的情形,雖然有CDMA/CD來避免碰撞,但還是會因為延遲的關係而發生碰撞。
橋接器(bridge)
這東西其實就是集線器的進階版...,它只新增了一個功能:過濾。
它的過濾功能作用於OSI第二層,會檢查進來的封包MAC標頭,然後查ARP Table(固定表,由管理員修改),再將封包傳往特定的實體埠。
這樣不但可以增進網路效率,也可以避免碰撞的問題,可惜ARP Table是管理員手動設定,萬一裝置有變動的時候要重新調整,很麻煩。
透明橋接器(transparent bridge)
這個東西又和橋接器有點不一樣了w
它不但配備具過濾的轉送功能,還有學習功能。學習功能是為了解決橋接器的ARP Table靜態的困擾而發明的,它會自動紀錄來源位址和對應的埠號,而且有變動的時候也會自動更新。
第二層交換器(two-layer switch)
照上面的邏輯,這台機器一樣也是透明橋接器的進階版~
不過交換器其實不是只有Layer 2,還有L3,L4,L7,但我們這邊不討論。
它新增了獨立連接的功能,完全搞定碰撞的問題,舉例來說:有ABCD四台電腦,A和B、C、D連線時分別使用獨立的通道,同樣的,B和C、D連線也是有獨立的通道....依此類推,任兩台裝置之間都有獨立的連線通道。
路由器(router)
俗稱的IP分享器,是個三層網路裝置。
橋接器的功用在於改變碰撞區間,而路由器用來限制廣播區間,也就是說路由器會分離兩個網路,只有當需要互相溝通的時候才會動作。
它的運作就是判讀IP(邏輯位址),然後將封包改寫成另一網段的IP,並交給路由器裡的第二層(交換器)去傳輸。
以上的介紹僅於基本功能,市面上常會有整合多種功能的機器,例:VPN防火牆路由器(橫跨OSI一到四層)。
到這裡你有更了解網路設備之間的差別嗎?會不會再搞不清楚到底要買哪些設備?
如果還是會,請在下面留言吧!XD
難怪當時看到
有些router叫IP分享器
有些router只叫路由器...
對阿,其實是一樣的東西